生化需氧量(BOD)是衡量水體憑借高效、便捷的特點,成為水質監測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在實際使用過程中,若操作不當或認知不足,極易踏入諸多使用雷區,導致測量結果偏差,影響水質評估與污染防控決策。了解并規避這些雷區,是保障BOD快速測定儀準確可靠運行的關鍵。 一、樣本采集與處理的雷區 1、采樣點選擇不合理:部分用戶在采集水樣時,未充分考慮水體的流動性、均勻性以及污染源分布。在河流監測中,將采樣點設在排污口下游渦流區,此處水樣因污染物積聚且混合不均,導致采集的樣本不具代表性;在湖泊采樣時,僅在靠近岸邊區域取樣,忽略湖心等關鍵位置,使得測量結果無法反映湖泊整體BOD水平。錯誤的采樣點選擇,從源頭就讓數據失去準確性,后續的測定結果也毫無參考價值。 2、水樣保存與運輸不當:BOD測定對水樣的時效性要求極高,許多用戶卻忽視這一點。采集后的水樣未及時放入低溫環境保存,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暴露,水樣中的微生物持續分解有機物,導致BOD值發生變化。此外,運輸過程中水樣晃動劇烈,與空氣過度接觸,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和水樣的溶解氧含量,最終干擾測定結果。 3、水樣預處理錯誤:在對水樣進行稀釋或接種處理時,操作失誤頻繁出現。稀釋水樣時,未嚴格按照規定的稀釋倍數進行操作,隨意估算導致稀釋不準確;接種微生物時,接種量過多或過少,都會改變水樣中微生物的代謝速率,使BOD測定值偏離實際。例如,接種量過大,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速度加快,測定的BOD值偏高;接種量不足,則無法充分分解有機物,BOD值偏低。 二、儀器操作過程的雷區 1、忽視儀器預熱與校準:部分使用者為節省時間,在使用BOD快速測定儀前,未按要求進行預熱。儀器內部的傳感器、電路等元件在未達到穩定工作狀態時就開始測定,導致測量數據波動大、重復性差。同時,長期不校準儀器,隨著使用時間增長,儀器的測量精度下降,測量值與真實值偏差越來越大,卻因未校準而未能及時發現。 2、操作步驟不規范:在添加水樣、試劑時,未使用專用的移液工具,導致加入量不準確;操作過程中,頻繁打開儀器反應艙,使艙內的溫度、濕度、溶解氧等環境條件發生改變,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和反應進程。例如,在反應過程中多次打開反應艙查看,會使艙內溶解氧含量增加,干擾BOD測定結果。此外,不按說明書規定的時間和順序添加試劑,也會導致化學反應不充分或紊亂,使測定結果無效。 3、對環境條件把控不足:BOD測定受環境溫度、濕度影響較大,許多用戶卻未重視環境條件的控制。在溫度過高或過低的環境中使用儀器,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受到抑制或加快,導致BOD測定值不準確;濕度過高時,儀器內部的電子元件易受潮,影響其正常工作,出現數據異常等問題。同時,儀器周圍存在強電磁干擾源,如大型電機、變壓器等,也會干擾儀器的信號傳輸和數據處理,使測量結果出現偏差。 三、數據處理與儀器維護的雷區 1、數據處理簡單粗暴:在處理BOD測定數據時,部分人員僅簡單記錄測量數值,不進行數據的分析和驗證。對于異常數據,不深入探究原因,直接采用或隨意舍棄;不考慮測量過程中的誤差因素,也不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,導致最終數據的可靠性低。例如,某次測量結果與歷史數據差異巨大,卻未分析是儀器故障、操作失誤還是水樣本身問題,直接將該數據用于水質評估,得出錯誤結論。 2、儀器維護保養缺失:認為BOD快速測定儀無需過多維護,長期不清潔儀器的反應艙、傳感器等關鍵部件,導致污染物在儀器內部積聚,影響測量精度和儀器使用壽命。不及時更換消耗性部件,如電池、試劑等,在電池電量不足或試劑過期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儀器,使測量結果不準確。此外,儀器出現故障后,不按照正規流程報修,自行拆卸維修,不僅可能損壞儀器,還可能導致儀器失去保修資格。 四、結語 BOD快速測定儀在水質監測工作中意義重大,但使用過程中的諸多雷區不容忽視。從樣本采集處理到儀器操作,再到數據處理與維護,每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測定結果失準。只有充分認識這些雷區,嚴格遵循操作規范,做好儀器維護,才能確保BOD快速測定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,為水質監測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持,助力水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工作。
BOD快速測定儀使用中的雷區解析:http://www.qhpckj.cn/newss-8626.html |
|